突出特色統籌城鄉加快推進畢節試驗區山區城鎮化

突出特色 統籌城鄉
加快推進畢節試驗區山區城鎮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渡钊胪七M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規劃》提出了畢節試驗區城鎮化發展的目標,即創建山地新型城鎮化試驗區,到2015年城鎮化率達40%左右,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45%以上。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畢節要實現與全國全省的同步小康,必須積極創建山地新型城鎮化試驗區,堅定不移、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城鎮化。
一、畢節試驗區城鎮化建設的初步成效與模式
近年來,畢節市委、市政府加快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試驗區城鎮化率由2005年的16.14%提高到2012年的29.99%,初步走出一條大中小城市、特色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互促共進、城鄉統籌發展的路子,基本形成了具有畢節山區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
(一)以新型城市為載體,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始終堅持“生態、文化、產業、服務、宜居”要求,全面提升城市建設水平,加快城市建設步伐。一是著力打造生態城市。制定畢節市中心城區和各縣區城市綠化美化方案,大力加強城市周邊山頭、主干道路、景觀道路、住宅小區和機關院落綠化,規劃建設一批生態公園和生態廣場,城市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二是著力打造文化城市。深入挖掘各地文化內涵,對城市進行科學合理的文化定位,大力發展城市文化產業。如深入挖掘彝族文化和歷史文化,恢復重建大方慕俄格古城,促進了大方旅游快速發展。三是著力打造產業城市。按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原則,合理規劃建設一批工業園區,用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發展。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為城市發展提供產業支撐。四是著力打造服務城市。不斷加強市政公共設施建設,完善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增強城市承載功能,讓群眾享受到周到、便捷、舒適的各種服務。五是著力打造宜居城市。實施居住品質提升工程、公共空間優化工程、服務設施完善工程,為人民群眾提供舒適的居所,增強城市對各類人才的吸引力,增強城市對游客的吸引力。
(二)以特色小城鎮為載體,大力推進小城鎮建設。堅持以建設規模適度、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產業配套、生態良好的特色小城鎮為載體,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和特色產業,依托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及鐵路、高速公路、機場等交通主干道,規劃建設一批交通樞紐型、休閑度假型、民族文化型、綠色產業型、工礦園區型、商貿集散型、移民安置型和綜合發展型的特色小城鎮,打造提升一批幸福小鎮。全市共啟動特色小城鎮建設150個,建成76個。
(三)以“五園新村”為載體,大力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以“五園新村”為載體,著力打造“致富田園”助農發展增收入、打造“生態庭園”再現青山添綠水、打造“特色莊園”改善人居靚環境、打造“文化樂園”塑造群眾新風尚、打造“和諧家園”創建平安促穩定。建成一批具有一定人口規模、產業發展、“一村一景觀、一寨一風格”的個性鮮明、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管理完善的“五園新村”。全市共啟動建設“五園新村”659個,建成“五園新村”精品村186個、“同心新村”9個、“黔西北民居”80萬戶。
(四)以“五古建設”為載體,突出城鄉建設的文化特色。于2010年啟動“五古”建設(古城、古鎮、古寨、古驛道、古建筑),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永續利用、繼承發展”的要求和“仿古像古、修舊如舊、傳承創新”的原則,用文化包裝城市、城鎮和新農村,提升文化品位,增強綜合競爭力,有效保護、傳承和發展畢節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悠久厚重的古彝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通過兩年多的努力,先后建成大方慕俄格古城、織金古城、大方六龍古鎮、金沙后山古鎮等一批古城古鎮古街古巷。[Page]
二、加快推進畢節試驗區新型城鎮化的基本思路
畢節試驗區城鎮化雖取得了明顯成績,但與發達地區相比,與全市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一是城鎮化水平仍然較低。二是城鎮建設投入明顯不足。三是城鎮產業發展不夠壯大。四是城鎮化存在許多體制機制障礙。五是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任重道遠。按照《深入推進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規劃》提出的目標,試驗區到2015年城鎮化率要達40%左右,即2013年到2015年要新增80多萬城鎮人口,在經濟、社會轉型中平均每年要實現近30萬農村人口轉移城鎮,任務重大,挑戰嚴峻。筆者認為,推進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要著力“六個堅持”。
(一)堅持合理布局。城鎮化不能盲目求大,發展中要避免由于城市過大或布局不合理所帶來的“城市病”,堅持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鎮合理布局。圍繞試驗區“一帶兩翼多特的城鎮空間體系”規劃布局,做大做強畢節——大方中心城市,推進七星關、大方同城化,合理控制規模,增強核心區的輻射帶動功能,形成新的城市效應。加快縣城發展,同時在各縣區規劃1—2個副中心城鎮,增強中心城鎮輻射帶動作用。加快一帶兩翼城鎮群建設,增強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聚集功能。堅定不移地走以城市群為主體,主城區、縣級中心城鎮和副中心城鎮、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道路,以大帶小培育壯大城鎮群。圍繞城鎮化戰略布局,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加快建設連接各縣城和副中心城鎮的高速、高等級公路,統籌推進鐵路、水運、航空、輸油氣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其對城鎮化發展的支撐和引導作用。
(二)堅持統籌城鄉。堅持城鄉互動,堅定不移地走城鄉一體化發展和“三位一體”具有畢節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等進行一體化規劃布局,統籌城鄉建設用地管理、產業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推動農業人口向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農用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以促進城鄉要素資源平等有序流動為重點,以城鄉規劃發展一體化、城鄉要素流通一體化為目標,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實現進城、留鄉各得其所。在加快推進城鎮化的同時,以“五園新村”為載體,以建設“美麗鄉村”為契機,同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改變農村“山一家、水一戶”的分散居住狀況,著力在黔西北民居建設、特色產業培育、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村莊環境整治、社會事業推進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
(三)堅持產城融合。城鎮化要有產業作支撐。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城鎮化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城鎮化道路,實現產城協同發展。抓住世界科技與產業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結構調整的機遇,結合畢節實際,把發展城市經濟與培育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結合起來,加快發展經濟開發區和產業園區,構建創新轉型的大平臺,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圍繞建設“智慧城市”,加快推進信息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以釋放更多勞動力,同時滿足城鎮化對農產品的需求。積極發展壯大以旅游為龍頭的服務產業,加快培育發展現代物流、金融、教育、科技、信息、房地產業等為主的新型服務業。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規劃建設一批城市綜合體,確定“就業優先”的產業政策基本取向,推進產業融合,增強就業創業活力。
(四)堅持文化引領。 文化是城鄉建設的靈魂,是城鎮個性魅力的重要載體。畢節試驗區文化資源豐富獨特,推進新型城鎮化,要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特有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依賴文化來塑造獨特的城鎮精神,提升城鎮文化品位。一要將文化定位作為城鄉規劃必作的內容,大中小城市和各中心城鎮都應該有明確的文化定位,高點站位、準確定位、長遠謀劃,充分體現各地的地域特點、文化內涵和城鄉特色,按照唯一性和排它性的原則,找到城市的個性、靈魂和理念。充分借助已形成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以及保存的大量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優秀歷史建筑,努力營造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城市文明交融共生的城市文化。二要在建設中融入文化元素,將文化元素演化為具體的建筑符號、建筑風格,形成獨具特色的城鎮風貌,讓大家一看就知道這是畢節的城鎮,不是千城一面。三要把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推動城鎮建設的重要抓手,弘揚紅色文化,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挖掘民族民間文化,搭建綜合性大型文化平臺。[Page]
(五)堅持山地特色。畢節山區多、高山多,城鎮化不能盲目追求高樓及建設的連片規模,要有效保護和利用原生態,堅持山地城鎮特色。規劃建設要“依山親水”,保護奇山秀水、古樹森林,更多選擇組團式、點狀式發展,讓城市以組團或綜合體的形式散布在山水之間。堅持依山建設,避免過度破壞山體的大挖大填,做到既節約建設成本,又使建筑立面造型變換多樣。要保護好生態良好和造型奇特的山體,建筑布局“顯山露水”,基礎設施建設“迎山接水”,以建設環湖路、濱海路、河濱路的理念規劃建設好城鎮內環山路,借助自然環境、景觀特色,建設與自然面貌有機結合的城市環境,形成“城在山中、房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綠中”的獨特城鎮風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也要注意保持鄉村原貌,保護自然生態,營造宜居環境。
(六)堅持跨越發展。畢節城鎮化水平低,建設資金和人才缺乏,要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小康,需要采取超常規手段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大膽先行先試,力求跨越發展。要積極探索創新,推進以戶籍制度為重點的人口管理制度改革,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以農村土地征用、流轉為重點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以“擴權強縣”為重點的城市管理制度改革,以農民工市民化成本合理分擔的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尤其要鼓勵符合條件的投融資平臺采取發行城市建設債券等形式籌集建設資金,探索實行城市基礎設施特許經營制度,吸引社會資金包括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參與城鎮建設,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投資格局,走以城建城、以城養城、以城興城之路。
(安金黎)